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电话那头的唠叨

  □康宗文

  手机在桌面振动时,我正在办公室坐着。来电显示上跳着“奶奶”两个字,听筒里立刻涌进嘈杂的背景音——几个老太太的笑声。

  “四辈,吃饭了没?”奶奶的声音裹着风,带着点儿喘,“我刚从土豆地除草回来,不行了,两条腿疼得不行。”

  我“嗯”了一声,说在忙工作,还没顾上。她立刻拔高了音量:“忙也得吃饭啊!胃是自己的,按时吃饭,照顾好自己,顺便给我带个孙媳妇回来……”

  我握着手机听着,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奶奶的唠叨像村口那条河,不急不缓,却总在你以为要断流时,又漫过新的堤岸。她会说邻居家的琐事,仿佛那些琐碎的日常,都只是为了铺垫这句关心。

  挂了奶奶的电话没多久,手机又响了,是姥爷。接通时,先听见姥爷和姥姥压低的声音:“工作怎么样?饭按时吃了吗?怎么不给我们打电话了?”

  晚上在办公室备明天的课,妈妈的电话准时弹了出来。除去关心,又在我的个人问题上操心,我说最近太忙,她立刻皱起眉:“忙忙忙,就知道忙!你都多大了?我不是催你,是怕你一个人在外面受委屈,有个人搭伴儿,我和你爸也能放心……”

  她的语速越来越快,从这个亲戚的儿子说到那个亲戚的儿子,又绕回“男孩子要早点成家”,说到底就是操心我的个人问题,还没解决,让她和我爸很着急。

  挂了电话,又提示有新消息,是爸爸发来的信息:“最近工作怎么样?肚子吃饱了没?”爸爸很少打电话,总是用微信发来三言两语。

  有时也会觉得不耐烦。妈妈打来电话的时候,第无数次提起“亲戚的儿子”时,我会忍不住打断,语气里带着疲惫的敷衍。但挂了电话,听着听筒里残留的忙音,心里又会泛起说不清的酸涩。

  他们的关心总带着点儿笨拙。奶奶不知道我在新疆生活怎么样;姥姥和姥爷不知道我的工作情况;妈妈操心我的个人问题,只把“有人照顾”当成最好的祝福;爸爸说不出温柔的话,只能用简单的话语,藏起那份不善言辞的牵挂。

  可正是这些笨拙的唠叨,像一张细密的网,兜住了我在工作中的慌张。加班到深夜时,想起奶奶说的“照顾好自己”,就觉得心里暖暖的;遇到困难想哭时,想起爸爸那句“别硬扛”,就忽然有了再试一次的勇气。

  窗外的月光透过玻璃照进来,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手机安静地躺在一边,屏幕暗着,却仿佛还在回响着那些熟悉的声音。我忽然明白,那些被我抱怨过的唠叨,那些带着时代烙印的牵挂,那些重复了无数次的叮嘱,其实都是同一种“东西”。

  它们穿越山海,越过城乡的距离,从电话那头涌过来,漫过我生活的褶皱,最终汇成一句——“都是他们对我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