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军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是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每年公历的9月7日至9日之间交节。
时至白露,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白露节气的到来相当于宣布夏天的闷热天气基本结束,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这也是新疆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五行中金为白色,故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白露是反映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民间亦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霜初见,水珠叶上悬”之说。
位于天山北麓的昌吉大地进入白露节气,正是暑气渐消、秋高气爽、瓜果飘香的时节。白露节气,昌吉大地的昼夜温差在10℃—15℃之间,“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正是对这一节气的真实写照。麦收后,农区抢茬播种秋菜,早播的大白菜、青萝卜、雪里蕻等正是促根壮身的最佳时期,菜农在田间进行中耕、施肥和灌溉等田间管理,以求得到最好的收成。白天的高热,夜晚的寒凉,有利于本地葡萄、蟠桃、番茄、甜菜等作物糖分的累积,这个节气正是这些作物蓄积能量、聚积糖分和红色素的最好时期,可以显著提升农产品品质。昌吉产出的葡萄、蟠桃、制酱番茄、制糖甜菜等水果和农作物含糖量高,品质好,营养成分全,成为本地的特色农产品而畅销疆內外。这一独特的物候特点,也使得当地的大宗经济作物棉花纤维快速积累,从而增铃重,吐絮快,这是新疆棉花质优价高的原因之一。
白露时节,也是昌吉大地抢收油葵、玉米,采摘番茄、棉花等秋季农作物的最佳时节。腾地倒茬,往秋茬地里送粪运肥,进行翻耕,平整土地,压种冬小麦也要在这个黄金时期完成。此时若到当地的农区走走转转,可以看到农民们忙碌的身影在田间地头穿梭,脸上洋溢着丰收富足的喜悦。广袤的田野,似一幅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的大型油彩画。
白露时节,天气比之早秋会凉很多。民间有“白露白露,四肢不露”“白露白露,长衣长裤”“白露身不露,着凉易泻肚”等说法。按照老祖宗的说法,白露时节,正是“早温、昼热、晚凉、夜寒”的日子,也就是说“一日而四时之气备”。由于气温下降,早晚温差较大,这时的人们便不再赤膊裸体了,以免受到寒气的侵袭,更注意穿衣保暖了。我们当地的一些老人早晚穿上了毛衣或外套,头上戴上了绒线帽。由于夜间气温变得寒凉,中午的阳光暖意融融,白天出门在院外晒太阳的老人们多了一份惬意,一份闲适。城乡道路四通八达,在这个温凉舒适的时节,更多的人喜欢外出踏青徒步。看着平坦而树荫遮蔽的大道上,那一群群装备齐整蹬着自行车骑行的人们,还有那三三两两着装随意、悠闲自得的徒步者,给这个节气增添了无限的灵动与蓬勃生机。
这个时节,种在家里阳台菜园里的一畦小金瓜藤蔓爬满棚架,形成一个绿崭崭的小凉棚,挂在下面的各色圆嘟嘟肥胖胖的葫芦瓜在这个节气的催变下,颜色也变得越来越深,有红色的、黑色的、黄色的、灰色的,一个个挂在渐显微黄的藤蔓上,甚是讨人喜爱。种在天台菜池中的朝天椒也在暖阳的照耀和秋风不经意的吹拂下,昂着细尖的头颅由绿变红,绿枝嫩叶和火红果实互相映衬,一阵微风吹来,挨挨挤挤,摇摇曳曳,如繁星闪烁,似萤虫飞舞,煞是好看。清晨的椒尖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宛如镶嵌了一颗颗钻石,闪闪发光,摇摇欲坠。露水使得结在植株间的蜘蛛网变得格外显眼,银丝般的蛛网在晨光中闪烁,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编织的工艺品,呈现出这个时节特有的生机与魅力。
白露时节,人们在饮食上也追求丰富多彩。北方地区有“贴秋膘”的习俗,通过食用肉类等食物增强体质,以应对寒凉天气。新疆当地的清炖羊肉便是其中一大特色。炖一锅当地的羯羊娃子肉,肉汤中投入新鲜的胡萝卜或青萝卜片炖煮,吃肉喝汤乃养胃滋补身体之上品。还有臊子面、牛肉面、粉汤等饭食都是这个时节最佳滋补型家常美食。
在文化层面,白露也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习俗和民间活动。近日,一年一度的昌吉美食文化旅游节如火如荼地进行。许多名人、大咖慕名来昌吉参加旅游节。他们的到来,给这个节日增添了非凡的意趣。拌面、烤肉、椒麻鸡、手抓肉、抓饭、油塔子、油糕、“九碗三行子”等上百种极富特色的当地特有美食,让中外游客口舌生津,饱享口福,流连忘返。这个时节,赏月、品茶、吟诗等民间活动也很流行,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富足而多彩。
白露不仅是一个节气,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一种生活的态度。在这个节令里,人们会更加珍惜时间,更加关注自然,更加懂得感恩。白露,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个美好时刻,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感受自然的韵律、季节的更迭,体会生活的真谛,享受生活的美好,觅得内心的那份宁静与祥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