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马军 通讯员 孟爱学
自2021年“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昌吉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提升全民法治素养为核心,以深化基层治理为抓手,持续探索普法新路径,全面构建起“党委统领、政府推进、人大政协监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大普法”工作格局。五年来,普法工作与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为更高水平的法治昌吉、平安昌吉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把稳“方向舵” 夯实“基础路”
昌吉州将普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法治建设基础性工程,州、县(市)两级党委政府严格落实法治建设责任,将普法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绩效评价及平安建设体系,推动“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到实处。通过建立“一抓三纳入”“以案释法”“领导干部任前考法”“智慧普法”等十项机制,全面激发普法内生动力。五年来,全州共召开普法联席会议20余次;组织264家成员单位开展履职评议,发布典型案例超1000个;开展法治宣传3000余场,覆盖群众超30万人次。
五年来,州、县(市)两级财政累计投入普法专项资金1160.93万元,将法治宣传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出台《昌吉回族自治州本级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确保普法工作有机制保障、有资金支持、有人才落实。
打出“组合拳” 唱响“协同曲”
近日,昌吉市公安局北京南路街道派出所在亚中商城开展法治宣传活动,聚焦消费维权、合同纠纷、婚姻家庭等民生热点,通过专业咨询和以案说法,借助真实案例提醒群众防范合同诈骗和网络交易陷阱,让法律走进群众生活。
“以前我总觉得民法典离自己很远,今天一听才发现,它关乎生活的方方面面。”昌吉市民侯婷在咨询物业纠纷后感慨地说。现场群众提问踊跃,工作人员解答耐心。
五年来,昌吉州推动法治文化与地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深度融合,在全国首创普法吉祥物“普普”;设计开发35类100余万件法治文创产品,涵盖T恤、环保袋、笔筒等日常用品,让普法宣传更有温度和亲和力。创办《与法有约》《法治生活》等品牌栏目,通过案例解析、法律故事等形式,让法律知识贴近生活、易懂易学。
全州法治阵地实现全域覆盖,实施“一地一品”工程,打造庭州生态绿谷、车师古道法治文化带、天山天池法治文化景区等十大高标准法治文化阵地,命名州级示范基地21个,县、乡、村三级法治文化阵地达2311个。建设木垒县月亮地村“朱子文化”法治景区、呼图壁县东滩村“百年法律大事记”法治长廊等项目,实现法治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
五年来,法治文艺创作成果丰硕,昌吉州推出相声《法在身边》、快板《打击非法集资》等优秀作品,开展“法治文化下基层”巡演500场,覆盖50万人次。多部作品获国家、自治区奖项,成功承办2023年自治区“宪法宣传周”启动仪式暨法治文化优秀作品颁奖典礼。征集法治文化作品800余件,精选108件举办“昌吉州法治文化优秀作品展”,法治氛围日益浓厚。
激活“源动力” 普法聚合力
昌吉州坚持分类指导、按需普法,紧盯“关键少数”“重点群体”与“核心环节”,推动法治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
抓住“关键少数”,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严格落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重大决策前学法、“一把手”讲法等制度。五年来,州党委常委会学法20次,州政府常务会“以案释法”35次,全州开展“一把手”讲法5847次,新提拔领导干部任前考法全覆盖,参考4688人。州党委书记、州长带头讲法治课,州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发挥“头雁效应”,积极参加自治区“法治讲堂·逢九必讲”法治培训。
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全州148所中小学实现法治副校长全覆盖,由法院、司法所等单位领导干部兼任,积极开展法治教育。
公职人员参训“法治讲堂·逢九必讲”法治培训达32.58万人次,行政执法人员培训1.09万人次;青少年法治教育实现教材、师资、课时、经费“四落实”,建成15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试点“一个班级一名法治辅导员”;基层群众通过“法润庭州·国旗下普法”等活动受益48.79万人次;企业借助“法治体检”解决实际问题878件,排查风险点300个。编印《昌吉州基层干部常用法律法规100问(口袋书)》,为基层干部提供便捷学习工具,提升群众法律认知水平。
瞄准“分众化” 培育“特色田”
前不久,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党政办联合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整合环保局、水务局、消防救援大队等执法力量,对新疆神火煤电有限公司、新疆宜化化工有限公司开展联合检查,推进“扫码入企”“综合查一次”试点工作。执法人员通过“吉速办”微信小程序扫描企业专属二维码,录入执法证号,调取检查事项与结果,实现可视化、可溯源,为企业整改提供司法依据。
近年来,昌吉州在全疆率先推行“扫码入企”“综合查一次”等监管模式,涉企检查频次下降40%;深化行政复议改革,建立智慧听证室,创新机制,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有效发挥;推动法治思维与数字赋能融合,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推进“一门、一窗、一网”政务服务改革,建立全疆首个基于DeepSeek—R1智慧政务大模型,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
今年6月,奇台县大泉塔塔尔族乡创新成立“喜羊羊调解室”,人民调解员深入田间地头、牧区毡房、村民院落,主动摸排矛盾,送调解服务上门。调解中融入法治宣传,普及民法典等与农牧民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提升群众法治素养。
“这是贯彻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打造了一个为农牧民排忧解难和学法的暖心平台。”大泉塔塔尔族乡政法委员张新斌表示。
五年来,昌吉州推动普法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以普法促治理,以治理强普法。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实行动态管理,复验国家级、自治区级示范村13个;全面推进“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建立“一网格一法律明白人”机制,培育“法律明白人”4343名,举办培训3期,选树典型并实行积分激励;认定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2200户,实现“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五年审查村规民约1800件,化解矛盾纠纷7000余件。
创新“传播态” 提升影响力
五年来,昌吉州积极顺应信息化趋势,推动普法从“传统传播”向“智慧普法”转型。
夏季,昌吉州各地夜市人气旺盛,“普法大排档”同步开张。每道“菜”对应一个法律知识二维码,群众扫码“点菜”,工作人员按需“配菜”,将民法典内容“端上餐桌”,让普法既有趣又实用。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昌吉州开展“普法巡演进万家”活动,通过法治文艺演出,以快板、情景剧、歌舞等形式,生动传播法律知识。
五年来,昌吉州创新开展“法治夜市”“法治文化巡演”“普法志愿服务万人行”等品牌活动,举办“法治夜市”3000场,直接受教育群众超60万人次;推出“云普法+”模式,升级“法治庭州”微信公众号,开通“昌吉普法”抖音号,粉丝达19.1万,浏览量破1.2亿;建成“玛检说法”“平安庭州”等新媒体平台150个,开展普法直播125场,参与人数超2205万人次。
微视频《老贾来了》《天上掉馅饼,地上有陷阱》等获国家级表彰,微电影《无法接通的青春》广受好评,以“小切口”讲述“大法治”;昌吉州积极组织“宪法宣传周”“民法典宣传月”等活动,累计开展各类宣传7万余场次,让法律精神深入人心。
结出“丰收果” 步上“新台阶”
五年来,昌吉州普法工作获国家级、自治区级荣誉30余项;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印发的《关于通报表扬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的通知》中,全州3家单位获通报表扬,多篇案例被最高法、最高检、司法部推广;“玛检说法”获评全国检察机关十佳文化品牌、“玛上办”入选全国媒体融合典型案例、“庭省事”小程序荣获全国优秀政法新媒体公共服务奖……这些成效为“八五”普法圆满收官和“九五”普法顺利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昌吉州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系统总结“八五”普法经验,持续创新普法机制,深化法治文化建设,推动普法与治理深度融合,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昌吉,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昌吉州司法局党组书记张磊表示:“我们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推动基层治理与普法效能不断升级,以高水平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法治实践的昌吉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