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莫让“示范”变“失范”

  □陈秀梅

  示范,是引路的星火、前行的标杆,核心在于惠民生、促发展、树标杆。示范,贵在引路,非造“盆景”;旨在惠民,非增负担。

  然而在示范创建中,也曾出现过一些偏差,上演了示范变“失范”的闹剧:为了所谓“规范”,熟悉的早餐摊没了踪影;为了所谓“统一”,便民的公厕临时关闭;为了所谓“美观”,商户的招牌千篇一律;甚至有的地方举债打造“亮点”,最终成了无人问津的空壳……这般操作,与示范的初衷背道而驰,美其名曰“创建示范”,实则是给群众添堵、给基层加码。

  不喊口号、不摆排场,示范创建应聚焦百姓“急难愁盼”,把群众满意当作最高“验收标准”。

  示范创建,应立足需求、尊重差异。多问问商户需要啥、居民盼望啥,既保留特色文化,也扶持小商户发展,让特色和民生共存,摒弃“一刀切”的懒政思维。

  示范创建,应量体裁衣、务实为民。资金用在刀刃上:修一条便民的路,辟一处老人活动的空间,建一个儿童嬉戏的广场,让该亮的路灯亮起来……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远胜华而不实的“盆景”。

  示范创建,应着眼长远、沉淀经验。示范不是评完奖就画上句号,而要在实践中总结出可复制、能推广的治理智慧:如何让邻里更亲?如何让日子更甜?如何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抱得更紧?这些才是示范应有的价值沉淀,而非局限于短期的“指标达标”。

  创建示范,终究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好日子。那些只图“脸上贴金”、不顾“脚下沾泥”的做法,劳民伤财,不如不搞。

  示范是方法,不是终点。说到底,老百姓不在乎墙上挂着多少块“示范牌”,只在乎出门购物是否便利?邻里相处是否暖心?未来生活是否有奔头?这,才是衡量创建示范成败的金标准。

  刹住“失范”歪风,回归“示范”本义,关键在少折腾、多务实。能让群众打心底里说好的,才是真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