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亚兵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昌吉州锚定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探索“组织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三链联建”模式。通过筑牢战斗堡垒、激活人才活力、拓展产业价值链,推动村集体经济实现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从“输血帮扶”向“造血自强”转变,全面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一幅党建引领集体经济蓬勃发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组织链”强基:从“分散作战”到“全域联动”,筑牢集体经济发展“主心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昌吉州将提升组织力作为重点,构建“三级联动、多方协同”的组织体系,使党组织成为引领发展的“火车头”。
上下贯通建强“指挥链”:把方向、谋全局
昌吉州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强力推进,实施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村集体经济“三位一体”系统集成改革,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力、组织力,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州党委高位推动,压紧压实县、乡、村三级书记责任,将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纳入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县市层面,普遍建立强有力的包联机制,例如通过“常委包乡、部门联村”以及“跨村联建”等模式,形成了“州统筹、县主责、乡落实、村主体”的责任闭环,因地制宜探索实施多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起村集体经济与群众利益共同体,有效激活强村富民内生动力。
横向联建织密“服务网”:聚合力、促共享
针对部分村资源分散、发展不均的问题,昌吉州积极探索“跨村联建”“村企共建”等发展模式。同时,在全州范围内推广“村党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X”的模式,鼓励村集体与龙头企业合作。此外,昌吉州还在工业园区等非公领域推动“党建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组建产业链联合党委,促进链上企业协同发展。
末端发力激活“神经末梢”:选头雁、强班子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昌吉州实施“头雁提质”工程,把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从在村各支力量中选一批,从本村务工人员中回引一批,从邻近村跨任一批,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下派一批,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440名,其中致富带头人占51.4%;常态化开展“擂台比武”“智囊团·专家行”系列活动,营造以强带弱、经验共享、竞相作为、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让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火车头”。
“人才链”赋能:从“人才荒”到“智囊团”,激活创新发展“源动力”
发展村集体经济,关键在人。昌吉州针对农村“老龄化严重、懂经营人才少”的短板,创新“引育留用”全链条机制,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显身手。
精准引才:破解“谁来带头”的难题
昌吉州将人才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关键支撑,实施靶向引才。大力引导各类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兴业。通过落实自治区“头雁”项目等培育计划,实施各类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一批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返乡发展,鼓励其进入村“两委”或领办集体经济项目,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昌吉州通过系统培育,使一批产业带头人成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头雁”,有效带动了农户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增长。推动科技人才下沉一线,精准服务产业需求,昌吉州选派1800余名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为集体经济项目提供技术指导。同时,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在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平台建立协同创新机制,通过“专家+项目+合作社”等模式,为村集体经济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有效提升了产业发展效益和竞争力。
系统育才:破解“能力不足”的瓶颈
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构建分层分类的精准化培训体系。把村党组织书记等带头人纳入自治区“头雁”项目培育范围,依托知名高校资源,围绕党建引领、集体经济、现代农业等方面,对带头人进行系统培训,提升其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对于村级后备力量,充分利用昌吉州职业教育联盟的优势,借助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等平台,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学历提升,培养本土实用的“土专家”和“田秀才”。对于广大农牧民党员和群众,大力推广“一培双证”等创新模式,将技能培训与资格认证相结合,通过贴近生产的“田间课堂”普及电商运营、乡村旅游等实用技能。
用心留才:破解“留不住人”的困境
昌吉州着力打好“待遇+荣誉+事业”组合拳,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确保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待遇保障方面探索建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管理人员报酬待遇增长机制。如昌吉市对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村干部予以绩效考核奖励,将发展成效作为镇、村党组织书记评先评优、优先选任为公务员或事业编制人员的重要依据。州级层面实施“庭州英才”等引才计划,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购房补贴、子女就学等综合保障。荣誉激励方面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群众认可度高、贡献突出的乡村人才作为“两代表一委员”人选,增强其社会荣誉感和归属感。事业平台方面通过强村带弱村、跨村联建等模式,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让其在带领集体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中实现个人价值。
“产业链”增效:从“小散弱”到“集群化”,跑出共同富裕“加速度”
产业是集体经济的“根”。昌吉州立足资源禀赋,以党建链串起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让村集体和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延链补链: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针对棉花、小麦、葡萄等传统产业,党组织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向“初加工—深加工—品牌化”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此外,昌吉州还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鼓励各村立足本地资源,引进或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新业态。
跨域融合:让新兴产业“新枝结硕果”
昌吉州积极践行旅游兴疆战略,党组织引导村集体盘活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文旅”“生态+康养”等新业态。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村党总支立足本地优势,深度挖掘“小麦文化”,建成了小麦博物馆、麦田公园、游客接待中心等一系列特色景点。通过发展集观光、研学、餐饮、民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成功将有机农业与休闲体验相结合。
利益共享:让发展成果“惠及千万家”
昌吉州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集体增收与群众致富同步,大力推广由村党组织引领的“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引导村民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入股,并完善建立“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利润返还”“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重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发展成果由村民共享。
(作者为昌吉州党委党校(行政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