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马红军
昌吉市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离退休干部党的建设工作要求,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创新推动老干部党建工作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让“银发力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红色引擎”。
积极挖掘资源,激发银发人才“内生力”
坚持党建引领,精选政治立场坚定、善做群众工作、调解经验丰富并且热爱调解工作的离退休法官、检察官、警官、司法行政部门人员组建“人民调解专家库”,集中开展诉前疑难纠纷调处、业务指导、调解培训等基层治理工作,创立“张喇叭工作室”“秀萍工作室”“兴泰工作室”等一批退休干部专业调解工作室。如今,在昌吉市综治中心入驻的8名离退休干部正带着审判台上的法理思维、社区工作中的群众语言、司法行政里的调解智慧,开启“一案一策”的精准调解模式,一批老干部重返为民服务“排忧解难岗”。退休法官刘英明作为自治区级优秀人民调解员,坚持不懈深耕调解工作20年,累计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0000余起,用热爱和专业带出了一支优秀的人民调解员团队。社区退休干部马秀萍2023年被评为“全国模范优秀人民调解员”,是昌吉市综治中心金牌调解员,她创新成立的“纠纷化解+心理疏导”模式在全市推广使用。12年间,她成功调解矛盾纠纷70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老同志们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群众工作经验,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成为基层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强化联动协作,释放银发人才“能量场”
昌吉市综治中心发挥“中枢纽带”作用,创建八大特色调解室,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化;诉调、警调、访调“三调”对接实战化,用好“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统筹公检法司、信访、人社、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14家单位信访窗口,让群众各类诉求“一扇门进入、一站式服务”。今年6月,退休法官马彤辉成功化解一起拖欠17名农民工工资33万元长达5年的劳务纠纷,联动检察院、法院、人社局等多部门协同发力,经多轮攻坚谈判,最终达成分期付款调解协议。2024年,某早教中心闭店退费,受损群体人数多,涉及金额200余万元。从市司法局领导岗位退休的老干部文长贵,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精准的判断力,切中要害、刚柔并济,与当事人巧妙周旋,突破其心理防线,最终早教中心法人接受调解方案,避免了群访事件的发生。一批退休政法干部担任调解员,为重大疑难复杂纠纷及时提供专业的法律、政策支持,有效推动了全市各调解组织专业化建设。
建设银龄智库,唱响银发人才“好声音”
昌吉市选取婚姻家庭、劳务纠纷、合同纠纷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汇编成册,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条文,以生动小故事的形式开展沉浸式普法,将法律知识融入纠纷调处过程,有效提升群众依法维权意识。离退休干部们的调解智慧,不仅藏在案卷里,更活跃在辖区街头巷尾,他们凭借“人熟、地熟、社情民意熟悉、行政基础深厚”等优势,与各村(社区)网格员编组成队,组成宣讲小分队、志愿服务队等社会团体活跃在829个网格中,深入小区、公园、广场等地开展法治宣传。61岁的退休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经红燕被居民亲切地称为“解忧人”,她组织辖区离退休老干部成立“小板凳法治宣传队”,带领老党员们把法律知识编排成快板、小品,以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法律法规。她善于思考,总结出的情法交融、热案降温、分离调解等八种特色调解工作法以专题培训、业务讲座和现场以案说法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授推广,有效促进了全市人民调解员法治素养和调解技巧的整体提升。这一实践生动诠释了退休干部在基层“小调解”中贡献“大治理”的“银发力量”榜样作用。
在昌吉市综治中心的方寸调解室里,退休干部们将毕生积淀的宝贵经验,精准嵌入化解矛盾纠纷的缝隙中。法理情的交融,让冷冰的条文有了温度。他们在阡陌巷尾扎下法治的根须,在人心隔阂处播撒和谐的种子。他们用创新的实践,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昌吉市焕发勃勃生机,成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银发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