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昌吉回族自治州委员会主管主办 昌吉日报社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65-0010






三次援疆 1000多个日夜的坚守

福建援疆干部丛艳静用实干答好“援疆三问”

  近日,三明援疆农技专家丛艳静(中)指导农户种植雪莲菇。 □朱文斌摄

  □本报记者  王薇

  这几天,天气转凉。在玛纳斯县的田间地头,福建三明援疆干部、玛纳斯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丛艳静依旧躬身忙碌。

  作为援疆干部人才代表,丛艳静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会期间接受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回到玛纳斯县,她走进田野,用那双沾满泥土的手,将闽疆协作的硕果,“酿成”献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丰收礼”。

  2022年4月,丛艳静告别年幼的儿女,带着援疆人的初心踏上玛纳斯这片沃土,开启为期6个月的农业智力援疆。

  土壤普查时,丛艳静弯腰在田埂间记录数据;技术培训时,她把专业知识化作农户听得懂的“家常话”……

  这份对援疆事业的执着,让丛艳静一次次选择留下。2023年5月,她主动请缨,再次奔赴玛纳斯县;2024年11月,中期轮换的日子来临,看着田间待收的作物、农户期盼的眼神,她又一次毅然放弃返程,选择继续坚守。

  三次援疆、1000多个日夜,丛艳静用脚步丈量着玛纳斯县的土地,也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回答着每一位援疆人心中的“三问”。

  来疆为什么?为这片土地的丰收而来;在疆做什么?为农牧民增收实干;离疆留什么?为这里的发展留下带不走的产业。

  今年5月,玛纳斯县塔西河乡红沙湾村的林下食用菌种植基地里,圆润厚实的雪莲菇破土而出。村民周海全捧着新鲜采收的菌菇,笑得眉眼弯弯。

  “多亏援疆指挥部,又送优质菌包,又教仿野生技术,现在雪莲菇种在我的牧家乐里,游客采一公斤20元。往后我要扩大规模,多种食用菌,这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啦!”周海全说。

  这些年,丛艳静带着技术与资源扎根田间,推广雪莲菇覆土栽培,让20余座闲置大棚重新焕发生机;申请援疆资金发放菌包,把增收机会送到1000多户农牧民手中;从内蒙古引进兴粳6号、兴粳21号水稻新品种,让富硒稻田飘起稻香;推动引进65个果蔬粮菌新品种,让百姓餐桌更丰实。

  如今,这份坚持终于结出硕果。新疆玛禾生态农庄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7个“援疆茶”新产品,成功申请了2个国家注册商标、5项专利;玛纳斯县广东地乡袁家庄村的水稻获得富硒产品认证;三明产业援疆的肉苁蓉项目斩获2025年昌吉州第十四届创业创新大赛第一名……这些亮眼成绩,是丛艳静和团队在新疆70年发展蓝图上写下的鲜活注脚。

  当晨光再次洒向玛纳斯河,田野间又出现了丛艳静忙碌的身影。她知道,新疆的下一个70年,需要更多人接续奋斗。而她愿做一颗扎根边疆的种子,把闽疆协作的情谊埋进土里,让丰收的果香永远飘荡在天山下。